exercise-study-effectively

運動真的能提升記憶力?3個研究讓你讀書更有效

Linda Lee

Linda Lee

Apr 22, 2025

「你知道嗎,學習其實不只是坐在桌前念書欸!」

你知道運動能活化大腦、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力嗎?科學研究已顯示,運動對於身體健康、情緒、學業表現和智力有高度相關 [1]。本篇文章結合科學研究,告訴你學生該如何「動得有效、學得更好」。

運動與大腦🧠

大腦是耗氧大戶,雖然大腦只占體重的2%,卻消耗全身約 20%的氧氣與能量。而運動時心跳加快、呼吸加深,身體會吸入更多氧氣並輸送到大腦,有助於提升注意力、清晰思考與學習效率。

另外學者也發現規律運動會刺激大腦中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(BDNF)」的分泌,這是一種促進神經元生長與連結的蛋白質,有助於記憶形成、認知功能與情緒穩定[3]。BDNF 更被科學家稱為「大腦的肥料」。

換個角度想,當你在流汗、喘氣、衝刺的時候,除了訓練體力、燃燒卡路里,更是在偷偷升級你的大腦裝備。

運動訓練的不只是體能,還有意志力

Blog image

圖示: Canva

每一次咬牙堅持到終點的過程,都是在磨練意志力。不論是跑步、打球、跳舞還是健身,只要是讓你流汗、挑戰極限的運動,都在幫助你建立「延遲滿足」的能力。心理學研究指出,這種在運動中培養的毅力,會逐漸內化成生活與學習上的堅持與耐力。

當你撐過一次次想放棄的時刻,其實你也在訓練那個為夢想咬牙走下去的自己。

狩獵的本性:時時需要換環境幫助,保持高度專注

我們的大腦其實天生就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環境。

根據演化心理學的理論,人類原始時期為了打獵求生,必須在野外隨時保持警覺,這種「狩獵本能」讓我們的大腦更容易在變動中保持專注力與反應力。

但現在,我們常常長時間坐在教室或房間裡讀書,大腦久而久之會「習慣」這個場域,進而降低警覺與專注力。這時候,運動就是喚醒大腦的最佳方式

如何運動才「動得有效」?照這樣做就對了!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,青少年與成人要達到以下「533原則」:

🌟 WHO 運動建議:「533 原則」

✅ 每週運動 5 天

✅ 每次至少 30 分鐘

✅ 運動時心跳達 每分鐘130下

⏱️ 你可以這樣開始:簡單入門方式

🏃 7分鐘高強度間歇訓練(HIIT)

適合時間不多但想燃脂、提升心肺功能的學生

🪜 10分鐘階梯運動(上下樓梯)

走樓梯代替搭電梯,每天累積也有效

🚶 30分鐘快走

找個伴一起快走上學、下課,輕鬆又有趣

💡 小提醒:

-想知道自己是否達到130下心跳,可以簡單測量脈搏,或觀察自己「講話有點喘但還能說話」的狀態。

-找到你喜歡的運動更重要,持之以恆才是關鍵。

常見迷思 Q&A

Q:運動會不會浪費讀書時間?

A:很多學生覺得運動佔時間,但研究顯示,運動後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反而更好,讀書效率也變高。與其死背三小時,不如運動後集中一小時!

Q:什麼時候運動最適合讀書?

A:可以在讀書前做10~15分鐘的輕運動(快走、跳繩、深蹲),啟動大腦後再進入專注狀態。

  1. 吳春慶(2000)。高中生規律運動、學習態度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(碩士論文)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。取得自http://api.lib.ntnu.edu.tw:8080/server/api/core/bitstreams/93702d4b-276c-4390-a44d-ac42369a4c53/content
  2. Ratey, J. J. (2008). Spark: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.


延伸閱讀|閱讀×筆記:學會把知識寫進腦子裡

是不是總是讀完就忘?閱讀不是一種單向輸入,而是一種對話。
→點我連結:「深度學習筆記術|讓閱讀不只是看過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