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art-with-sleep-learn-more-effectively

學得更有效:從「睡眠」開始的讀書策略

Linda Lee

Linda Lee

Apr 19, 2025

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?
明明讀了好幾個小時,甚至熬夜苦讀,隔天小考卻腦袋一片空白。你有沒有想過,其實問題並不是出在於你讀書的方法,而是——你睡飽了嗎?
這篇文章想要跟大家聊聊「優質的睡眠如何影響學習效率」,幫助你不只讀的進,還記得住!

1. 睡眠是記憶的守門員
當我們在學習新知識時,大腦並不是立刻就把這些資訊永久保存下來。相反地,它會先暫時把這些資訊儲存在海馬迴-「短期記憶區」,就像是把剛寫好的檔案先暫存在電腦桌面上。
而真正負責「存檔」的時間,就是我們熟睡的時候。當我們進入睡眠,特別是深層睡眠階段(Deep Sleep)與快速動眼期(REM)時,大腦會開始對白天吸收到的大量資訊進行分類、整理與轉存。有用的資訊會被搬進皮質-「長期記憶區」,成為你可以靈活運用的知識;不重要的資訊則會被自動清除,避免大腦超載。
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:晚上背書背得滾瓜爛熟,但如果熬夜睡不好,隔天卻發現腦袋一片空白。這不是因為你沒努力,而是因為大腦沒有足夠的時間「存檔」。


也就是說:學完不睡=忘光光
Blog image

2. 來做個小實驗:你是「學完再睡派」?還是「睡完再學派」?
為了了解「睡眠」和「記憶」的神秘關係,許多科學家進行了各種實驗。有些研究關注「學完再睡」是否有助於把知識存進大腦;也有研究想知道「睡飽再學」會不會讓我們學得更快、更清楚。
在第一個實驗中,研究人員請受試者記住 100 組人臉和名字的對應關係。接著,一半的人可以午睡 90 分鐘,另一半則保持清醒。之後兩組人都學習第二批資料,並進行測驗。結果發現,有小睡的人記住的資料比沒睡的人多了約 20%。[1]
而另一項更早期的經典研究則聚焦在「學完再睡」的影響。研究團隊讓受試者記住一份語文內容,一組人在學習後馬上睡覺,另一組則保持清醒。8 小時後再測驗,發現有睡覺的人記憶保留率高出 20% 到 40%。
這兩個實驗從不同角度提醒我們:學習的關鍵,不只在「讀多久」,而在「睡得好不好」。

3. 如何調整作息,讓讀書更有感?
-固定的入睡時間:建立你的生理時鐘表
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,大腦會自動進入「該睡覺」的模式,就像訓練出一個內建鬧鐘。你也可以實際畫出一張「作息時鐘表」,幫助自己養成穩定的生活節奏,讓入睡更快速、睡眠品質更高。
-睡前一小時遠離螢幕:讓大腦慢慢降速
手機、平板等裝置發出的藍光會抑制退黑激素(幫助入睡的荷爾蒙)分泌,導致大腦誤以為「還沒到睡覺時間」。建議睡前一小時放下螢幕,可以改用寫日記、泡澡、聽輕音樂或做拉伸等方式,幫助自己自然放鬆,進入睡眠狀態。
-專注在「有效率」的學習時段,不盲目熬夜
學習效果,不是靠熬夜來換。其實每個人一天中都有最專注、最清醒的時段(例如早上 9-11 點或下午 2-4 點),找到屬於你的「黃金讀書期」,在那段時間安排最需要動腦的任務,學習效率會大幅提升。與其花三個小時分心地看書,不如專注一小時真正吸收內容。

參考文獻:

1. J. Jenkins and K. Dallenbach, “Obliviscence During Sleep and Waking,”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ichology, Vol. 35, 1924, pp. 605-612. doi:10.2307/1414040

延伸閱讀|打造你的黃金讀書時段

你知道自己一天中最適合讀書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嗎?下一篇文章將帶你找出「專屬你的黃金讀書期」,讓學習事半功倍!
點我閱讀 [Part 2:打造你的黃金讀書時段]